云南煤炭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煤炭业打造发展新优势

   2024-11-15 中国经济网50
导读

连日来,多地持续高温,迎峰度夏进入关键阶段。煤炭企业作为能源保供“压舱石”正开足马力保障供应。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进一步西移,如何在稳产保供的同时,增强转型活力、打造发展新动能?对此,记者深入多家


连日来,多地持续高温,迎峰度夏进入关键阶段。煤炭企业作为能源保供“压舱石”正开足马力保障供应。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进一步西移,如何在稳产保供的同时,增强转型活力、打造发展新动能?对此,记者深入多家煤炭企业展开采访。

产业集中度提升

在内蒙古扎哈淖尔露天煤矿,整套输煤系统满负荷运转,入夏以来每天约有4.5万吨煤炭装车发往电厂;在甘肃华电煤业,7个自动化综合机械采煤工作面开足马力,平均每7分钟便有一辆运煤车从这里发出;在新疆哈密淖毛湖矿区,列车行驶在能源大动脉运输通道上,“疆煤外运”迎来高峰期。

近年来,煤炭产业开发布局开启深度调整,生产中心逐渐向资源禀赋好、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集中,产业布局不断向西部转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超亿吨的省份共7个,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4省份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1.3%;新疆原煤产量约4.57亿吨,较2020年增长近2亿吨,“疆煤外运”突破1亿吨,已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新增长极。

根据《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核定产能每年13.3亿吨;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每年3.1亿吨;年产30万吨及以下小型煤矿占全国比重下降至1%以下。

大型煤炭企业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新突破。17家企业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原煤产量合计约为26.9亿吨,占全国的57.1%;8家企业原煤产量超1亿吨,原煤产量合计21.4亿吨,占全国比重达45.4%。

“原来1万多处煤矿一年生产30多亿吨煤,现在4000多处煤矿能生产40多亿吨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告诉记者,作为传统能源行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优化产能布局是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改变多、散、小的分布格局,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现代化大型矿井已成为产业主力军。

聚力转型升级

随着产业生产中心逐步西移,资源禀赋与体量规模并不占优势的煤炭企业如何应对转型之变?

来到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首先要看的不是煤矿,而是机械装备厂。走进四川嘉华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用于急倾斜、大倾角煤层开采的智能综合采煤装备整齐排列。这是一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设计并生产ZJ系列急倾斜液压支架的装备制造商。

川渝地区煤层薄、开采难度大,煤层与地面倾角最大可达78度,与西部大型矿井相比,在产量与作业方面并不占优势。此前,为增强地区能源保供能力,攻克大倾角、急倾斜综合开采一度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

“曾经被逼出来的技术革新,如今已成为转型发展的全新赛道。”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昌润告诉记者,经过持续攻关,技术人员率先攻克了大倾角、急倾斜综合开采这一国际上的难题,并成功研制系列液压支架装备。

王昌润坦言,尽管川煤集团在资源禀赋上先天不足,但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的全新赛道。目前,在全球现有煤炭储量中,大倾角、急倾斜煤层占比近35%,拥有巨大开采前景,装备市场需求广阔,川煤集团系列开采装备的研制也为全球提供了相应技术方案。

据介绍,2005年8月,为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四川省启动煤炭国企兼并重组,以攀枝花、广能、达竹、广旺、芙蓉5家矿务局和威远煤矿、川南煤业为基础,组建成立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新组建的川煤集团以“传统能源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装备制造规模发展、医疗康养融合发展”为抓手,在煤炭生产经营之外,逐步构建起以非煤矿产、现代建筑、新能源、机械制造、医疗康养为支撑的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体系。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煤炭行业要高度重视产业布局优化、煤矿资源接续、老矿区转型发展等现实问题,突破煤矿开采条件制约,发挥产业链协同联动优势,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发展动能转换和企业治理变革,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推进绿色化智能化

一张5G融合通信网,让身处地下矿井的工人定位清晰可见,在井下顺槽集控舱就可远程控制采煤机——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智能化装备已融入煤矿开采及监管全领域、全过程,实现了“采煤不见煤”。作为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张双楼煤矿目前已完成智能化采煤、智能化掘进、智能化辅助运输等项目建设,由“规模产量”向“质量效益”转变。

小小一块煤,在水和少量添加剂的作用下,经纳米化工艺处理,化身最小粒径达50纳米、具有储氢赋能特性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在火力发电领域,该燃料可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国能准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煤炭清洁利用有了新路径。

随着绿色化、智能化持续推进,煤炭行业逐渐告别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新优势。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行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过去10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煤炭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截至去年年底,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同时,大力推进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煤炭质量稳步提升。

煤层气即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实现跃升发展。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为117.7亿立方米,较10年前增长近3倍,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

“建设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关键在深化新一代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传统煤炭产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化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梁嘉琨表示,要立足打造煤炭经济增长新引擎,构建煤炭产业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纪文慧)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ynmtw.cn/news/show-123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 ---- 2024 | 版权所有 云南煤炭网 | 严禁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发布上网 | 投诉邮箱:3533165133@qq.com

工信部备 | 滇ICP备 2021004970 -2 |    滇公网安备  5325040200016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