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誉为碳中和元年,双碳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广大传统能源和工业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对陕煤集团这样一个大型能源综合企业来讲,在可预见的时间里,碳排放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双碳目标,企业必须尽快作出相对实际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否则在这一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上就可能被动。在“十四五”良好开局之时,在陕煤经营发展表现强劲之际,需要搞清楚双碳来临对陕煤意味着什么?面对双碳目标,陕煤何去何从,当下该作出怎样的响应?围绕这条主线,重点需要思考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双碳目标是远还是近
说清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节奏面对双碳目标。说双碳目标远,因为面对2030年和2060年目标节点,实现碳达峰还有近1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还有近40年时间,但现实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了它的“近”。这是因为:
第一,目标任务很重。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相比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短、任务更重、碳排放下降的斜率更大。而2030年的“达峰”,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碳强度逐步降低后的达峰,是瞄准碳中和的达峰。
第二,转型难度很高。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能耗高、附加值低。国内单位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发达国家的2倍;能源结构方面,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56.8%,火电占发电总量比重达72%。传统产业减排的同时,还要考虑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要在GDP增长中转型,GDP要在产业转型中增长,难度确实比较高。
第三,统筹协调十分复杂。实现双碳目标,可以说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以及经济转型。双碳目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既关系气候环境、能源供应以及技术变革问题,也意味着产业变革、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甚至社会思潮的改变等社会系统性的改变。
第四,基层政策力量传导比想象的更快。与中长周期相对,今年以来,中央就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前段时间出台的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控制等政策规定,严格扎紧了在建项目审批、拟建项目准入、存量项目减排的要求。面对“强约束”的新常态已经来临,相关政府部门在贯彻双碳目标上的严控政策,其形成速度和实际执行力度,远比预期来得更快更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双碳目标离我们与其说远,不如说近。作为煤炭及相关产业集团,我们必须辩证把握远近关系,既要树立长期主义思想,做好打持久战的布局,也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从当下做起,以不负历史的使命感投入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之中。
第二个问题:双碳目标是软还是硬
提出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它引领我国及时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逐步进入生态文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开始结束,一个新的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逐步到来。应该讲,这既是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当中既有软性的理念追求,也有硬杠杠的量化指标。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落实硬责任;完成碳减排指标,更要有硬举措。
一要认清大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在事关全人类未来的重大挑战面前,推进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宣示,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国之大者”角度来看待双碳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要有系统思维。碳达峰、碳中和涉及诸多方面的变革,可以倒逼我们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政策动力和技术潜力。实现双碳目标,决不能再走“双高”经济依赖、高碳路径锁定的老路。
三要理清硬杠杠。过去国内对于碳排放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因碳减排而影响经济发展。现在看来,按照双碳目标,无论经济增长是快还是慢,人口数量是多还是少,累计排放规模是大还是小,到2060年都要达到净零排放。这是硬杠杠,更是底线。可以说,这不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怎么干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双碳目标下,企业面对的挑战大还是机遇大
毋庸置疑,双碳目标对陕煤的挑战直接而重大,其影响将是全面的、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但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可以说,在双碳问题上,我们面临多大的挑战,就有多大的机遇。
从挑战来说,陕煤集中了煤炭和煤炭四大下游产业(化工、钢铁、电力、水泥),虽然我们不断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生产,但总体还呈现着传统产业的特征,能源偏煤、产业偏重、排放偏高,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较大。前几年,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治理高污染取得了实效,应对了环保从严的考验,但排碳纳入控制议程,则将是比治理污染更大的挑战。
煤炭是陕煤立业的基础。近370亿吨的优质煤炭储量和近2亿吨的现代化煤炭产能是集团发展的底气和优势,它支撑着集团十多年来做强做优和更好更快发展。但化石能源中排碳最高的是煤,再优质的煤炭也是高碳能源,虽然它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一直承担主体地位,但未来只能让位于其他绿色能源。这是历史趋势,也是发展必然。作为以煤起家的能源企业,不管我们在情感上接不接受,都必须理性认识这一趋势,化石能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被大大压减,一头被供给侧的清洁能源替代,一头被消费侧的节能减碳行为挤压。特殊的是,煤炭的退出不是简单的自己退出,而是在退出过程中还要承担能源传承使命,为清洁能源成长扮演兜底保障角色,在减碳中继续做好“供碳”。
存量高碳产业项目,能耗指标持续压减,运行成本和低碳改造投入会同步大幅上升,集团及大部分所属企业将会因排碳而承受政策压力、经济压力、市场压力。此外,我们还会面临“绿色金融”带来的挑战,“十四五”期间,传统能源企业不一定输利润,但可能输在估值上,输在信贷政策的不支持上。
在空前挑战面前,陕煤也有着新的机遇。双碳目标下,煤炭消费增幅下降、比例降低是发展趋势,但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高占比还会维持一定时间,煤炭从工业的粮食,转变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15~20年内依然会在现代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甚至有理由判断,未来至少十年内,优质煤炭企业会更好。这主要基于:
一是煤炭领域结构调整会进一步加快。产能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过去多年去不掉的落后产能会因双碳目标契机被加速完成。煤炭行业自身供给侧改革还在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煤炭供需紧平衡,优质煤炭企业盈利能力更强。双碳目标下,煤炭需求降低,但基于能源安全和新老能源的稳定衔接考虑,陕煤等优质煤炭产能在国家能源布局中会更受重视,为确保兜底保障作用的煤炭产能会适度保持宽松存量。陕煤煤炭基础好,近几年智能化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很快,未来更加具备承担国家能源保障的骨干实力。
二是用电需求还会持续稳健增长。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5万亿度,年均复合增速4.6%。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0万亿度,是现在用电总量的2倍多,接近于3倍。虽然火电比重会像煤炭一样呈缩减趋势,但煤电产能会与优质煤炭一样,因承担能源保障使命而持续存在较长时间。
三是煤炭低碳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牢靠。在双碳目标下,行业组织仍在积极倡导“煤燃料加快向煤原料转型”,这是在用煤背景下的一种减碳路径。这一是因为煤直接燃烧时的碳排放高于煤做原料,且做原料还可获得更高附加值。二是因为绿色能源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燃料”功能,但却无法替代化石能源在生产各种化工品中的“原料”功能。目前,虽然许多地区在煤做原料项目管理上依然受到无差别的控制,但在全国范围内,减少煤燃料用途增加煤原料用途、给化工品留存原料用煤空间的政策导向是存在的,加上煤转化产业各种减排技术进步,煤做原料的途径就一定会有市场。这样,我们优质煤炭被用作原料煤的相对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
四是新能源形成有效供给需要时间积累。虽然目前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如火如荼,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还存在发电不连续的技术缺陷,储能技术也有待进步。新能源的设备制造过程需要电力支撑。以光伏为例,从硅料到硅棒、硅片,再到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在自身没有形成有效发电能力之前,依然对传统能源有较大的需求。
五是着眼于陕煤能源、产业双转型,给集团跨界发展,培育新主业提供了动力和政策支持条件。双碳时代前半期,陕煤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形成的资本优势、发展能力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打破现有主业管理限制,大举进军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尽快把新的业务发展成为支撑陕煤后期发展的新主业。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经上升到16%左右。2030碳达峰目标下,非化石能源最低占比要达到25%。风能、太阳能总装机量要明显加快,成为能源供给增量的“主力军”。可以说,新能源产业的高速蓬勃发展,将为我们并道进入新能源领域提供有利时机。
必须看到,双碳时代,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大将是基本态势,而机遇可能只以碎片化、局部化和阶段性方式存在,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精准布局,在机遇与挑战的转换中寻找更多机会和空间。
第四个问题:双碳目标下,陕煤的发展之路是窄还是宽
作为既有高碳能源产业,又有高碳排放产业的陕煤,低碳转型路线怎么走?综合各方初步研判,在双碳目标下,陕煤的能源和产业“双转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抓好“五个碳发展”。
第一,保碳发展。“保碳”有两层含义:一是保存和争取更大优质煤炭产能,继续做强做精优质煤炭产业,既为保持集团主业电力发挥支持作用,也为国家主体能源供应和安全,发挥“压舱石”和兜底保障作用,甘做绿色能源转型的坚强桥梁。二是在一定时期内保住政府核定的“用煤量”“碳排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在双碳背景下,将成为重化工业的稀缺资源,是我们各大产业在一定时期内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管好、用好,并且要尽最大努力,在政策空间内,去争取中短期的增量,维护好在我们传统产业生命周期内必要的转型过渡条件。
当然,“保碳发展”并不是说要消极维护企业必将被淘汰的高碳利益,而是指要维护好在我们传统产业生命周期内必要的转型过渡条件。
第二,去碳发展。去碳发展本质上是着眼长远、寻求替代能源和替代产业的战略考量,目标是实现“能源转型、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两条战线:一是能源战线的去碳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非化石能源,为实现集团能源转型不懈努力,也为绿色能源早日成为我国主体能源做出陕煤贡献。当前,陕煤是我国传统能源的优秀开发者;未来,在中国能源供给实现全面转型时,陕煤应当是绿色能源供给的佼佼者。二是产业战线的去碳发展,积极开发培植锂电、氢能等低碳型、零碳型乃至负碳型产业。通过若干年努力,让一个或若干个绿色新兴产业成长为陕煤新的主营业务,努力接过现有主业的接力棒。
第三,减碳发展。减碳将是所有产业面对的普遍课题。一是对集团现有产业大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减排降碳。各企业要拿出刚性措施,形成系统方案,并且必须当下就做。二是各用煤生产企业,通过能源替代,减少生产过程中燃料煤和传统能源的使用。
第四,固碳发展。一要关注碳捕集及封存技术在集团各产业中的应用。二要推动开发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高纯度二氧化碳,更多地用做各类化工、建材等产品的优质原料。在用煤总量被锁定的情况下,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就是降碳。集团所属煤层气公司、新型能源公司、生态水泥公司、化工板块等单位要密切关注这方面的技术动向和成果。
第五,易碳发展。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关注并运用碳交易政策和碳市场动向,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碳排放配额的买卖,助力生产和转型需要。二是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碳汇林模式,一方面把集团现有的林业资源盘活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寻求做大碳汇林的各种可能。
总之,实现低碳发展,既是集团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当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以上五条路径,要走通走好,还需要付出艰辛探索,进行不懈创新。
第五个问题:面对双碳目标,我们该如何响应?
目前,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与行动,它所带来的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最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它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和环境问题,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可能会超出大家的想象。希望集团上下清醒认识双碳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及早应对。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昭示低碳时代必然来临。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中央已经把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做好双碳工作,不仅是业务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集团上下牢记“国之大者”,扭住“企之要务”,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扛起实现双碳目标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第二,启动战略响应。集团上下要将双碳目标战略纳入重大事项清单,统筹谋划,全力推动,及时修订完善“十四五”规划。要做好碳排放、碳资产等项目核算,摸清家底,绘制碳排放地图,精准实施减碳策略。要做好碳资产、碳交易、碳金融的管理和运作,深入研究碳排放权、碳排放权确认、碳排放量计算和交易的制度、方法和技术,为集团参与碳排放交易,努力成为国内碳交易头部企业,做出先导验证和技术人才储备。要扎实落实双碳背景下的项目投资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审批和实施步骤。对审批难度大、不符合碳排放要求的项目,该放弃就放弃,转而培育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项目。
第三,搭建组织架构。集团总部、板块公司及相关实体企业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双碳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党政齐抓共管、规划环保部门牵头负责、生产经营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要建立责任体系及问责制度,将双碳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根据不同产业、不同阶段、不同碳排放要求,开展碳排放总量指标、强度指标、相对指标的绩效考核,建立明确的低碳发展导向。各板块公司、各实体企业和相关部门要按照业务分工和产业定位,提出各自的双碳工作行动方案。
第四,设立支持平台。推动和放大“技融双驱”战略,持续在科技创新端、资本融入端发力。在科技创新端,要发挥技术研究院整体科研统筹功能,在研究院设立绿色低碳技术中心,统筹内外部资源,以内部科研联合体或对外创新联盟等方式,开展双碳领域共性技术研究和发展策略研究,加大对板块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撑。要加快设立欧洲、日本研究院,把碳研究作为重点方向,积极引入世界先进低碳科技成果到集团产业发展之中。各产业板块要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中心功能,把节能减碳纳入运营管理重点内容,跟踪研究各自产业领域碳减排技术。在资本融入端,要制定科技和金融平台协同支持计划,研究建立集团双碳发展基金,联动发挥集团各类转型基金的资本运作功能,通过资本投资、产业投资支持集团低碳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集团上下要以奋进者的姿态,勇立双碳目标的潮头,争当绿色低碳转型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努力为传统能源综合企业转型升级,探索更多的陕煤道路、提供更多的陕煤方案、贡献更多的陕煤力量。